歡迎訪問延邊大學附屬醫院(延邊醫院)官網
核酸檢測基地于2021年1月22日正式投入使用?;乜偨ㄖ娣e260平方米,擁有11個生物安全柜、全自動核酸提取儀10臺、實時熒光定量PCR儀30臺,整體實驗室采用標準化的負壓通風系統,人員單向流動,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,具備在發生局部聚集性疫情時候,短時間內可完成全民核酸檢測的能力,應急狀態下,全民核酸檢測采用“十合一混采”,日檢測量最高可達30萬人次??剖椰F有核酸檢測人員36名,持正式PCR上崗證人員7名。期間,培訓各縣市核酸檢測人員280余人次,并多次參與全州和延吉市的全員核酸檢測演練?;氐耐度胧褂貌粌H可以滿足全州人群核酸檢測篩查,第一時間查出傳染源,還可以為迅速鎖定控制疫情范圍提供有效數據,為我州人民群眾疫情防控筑起牢固的第一防線。
延邊大學附屬醫院(延邊醫院)核酸檢測基地主任兼病理科主任,教授,醫學博士,博士生導師,2001年畢業于延邊醫學院臨床醫學系,2005年在韓國全北大學醫院獲得碩士學位,2008年在延邊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。先后到韓國全北大學醫院、北京協和醫院、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病理科進修學習。畢業后從事病理學的醫療、教學、科研工作。主要研究方向為肝癌和皮膚腫瘤,對消化系統疾病、女性生殖系統疾病、乳腺疾病、皮膚疾病、甲狀腺疾病的病理診斷有較高的水平。主持3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、1項吉林省科技廳青年科研基金項目和教育廳項目。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40多篇學術論文,期中包括12篇SCI。
延邊大學附屬醫院(延邊醫院)中心實驗室副主任,副研究員,藥學博士,碩士研究生導師。2007年畢業于延邊大學藥學院獲得學士學位,2013年畢業于韓國慶熙大學獲得博士學位(納米醫藥生命科學專業)。主要從事代謝性疾病相關研究,如非酒精性脂肪肝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癥、肥胖等。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,吉林省科技廳項目1項,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5項,發表相關論文20余篇,其中SCI收錄12篇,核心期刊6篇,專利1項。
延邊大學附屬醫院(延邊醫院)中心實驗室主任醫師、中共黨員、醫學博士、碩士研究生導師。2008年畢業于延邊大學醫學院,2013年獲得韓國首爾大學醫科大學博士學位,2019年在北京阜外醫院進修,主要從事一氧化氮合酶對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及機制研究,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教育部項目1項及省級項目2項,承擔課題經費100余萬元,并榮獲吉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,吉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,長城青年醫師獎及延邊州科技進步獎。發表30余篇SCI論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,并邀請到美國心臟學會(AHA)、歐洲心臟學會(ESC)、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(GW-ICC)等國際學術會中參與學術交流。
延邊大學附屬醫院(延邊醫院)病理科主任技師,中共黨員、碩士。2005年獲得延邊大學醫學院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碩士學位。2011年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進修半年。兼任吉林省醫學會第六屆病理學??品謺夹g學組委員,吉林省檢驗醫學學會分子診斷分會委員。主要從事PCR檢驗和流式細胞術的臨床應用及病理學技術的各項檢測工作,主持完成延邊大學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項;在省級以上醫學刊物上發表十多篇論文。
延邊大學附屬醫院(延邊醫院)病理科主任技師,碩士。畢業于延邊大學醫學院,曾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進修學習, 2003年至2004年到日本高知大學醫學部留學(衛生部選派的世川醫學獎學金)。主要從事PCR檢驗和流式細胞術的應用及病理學技術的各項檢測工作,參加了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。在中文核期刊心和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學術論文20余篇。多次參加全國和省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會議及質控學習班并主持2次省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。
延邊大學附屬醫院(延邊醫院)中心實驗室副研究員、醫學博士。2001年畢業于延邊大學醫學院,2007年獲得日本福井醫科大學博士學位,主要從事胰腺癌早期診斷及治療,已發表10余篇SCI論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。
延邊大學附屬醫院(延邊醫院)中心實驗室副研究員,中共黨員,博士學位。1994年畢業于延邊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。2005年獲得博士學位。發表30余篇科研論文。
延邊大學附屬醫院(延邊醫院)中心實驗室,主管技師。2009年畢業于北華大學醫學檢驗技術專業,從事醫學檢驗相關專業, 發表論文國家級1篇,省級1篇。
延邊大學附屬醫院(延邊醫院)中心實驗室助理研究員,博士。2010年畢業于延邊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,2010年至2014年在韓國忠北大學攻讀碩士、博士學位,2015年至2017年在延邊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科研工作。主要從事腫瘤分子靶點及靶向治療研究工作。發表8篇SCI論文,1篇核心期刊論文。
延邊大學附屬醫院(延邊醫院)中心實驗室助理實驗師,中共黨員,碩士。2011年畢業于吉林大學藥學院獲得學士學位,2014年畢業于吉林大學藥學院(再生醫學方向)獲得醫學碩士學位,2011年-2014年在中國科學院(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)進行聯合培養。主要研究方向為基于分子生物學技術、蛋白質工程針對已明確疾病分子靶標尋找其小分子先導化合物。發表SCI文章2篇。